Indian time

「印度時間」

【文:胡康倫,三屆「影像無國界」導師】

2_964A0345-287

「在印度,你從未預料過的事情總是會發生,相反的,你所期待的事卻偏偏不發生。這是住在印度時,喜悅和挫折兩種情緒的主要來源。」《印度的奇特崛起》

這並不局限於印度。只要你多與南亞朋友相處,不難體會這種「驚」與「喜」。所以每年冬天,我都期待著「影像無國界」(All About Us)的發生,期待著與不同種族的朋友一起透過聲影訴說不同的故事,期待著各種從未預料過的喜悅和挫折。

其實所謂的驚喜,就是文化差異。港人偏向目標為本,為了把影片拍得好,可以廢寢忘餐。不過南亞朋友看重關係,無論做甚麼事,最緊要能為朋友上山下海。因此,一個熱愛電影的香港學生可以老早到達拍攝場地 ,而一個同樣熱愛電影的南亞學生卻可以於拍攝日失蹤。失蹤的原因可能是要照顧弟妹、替母親買菜、甚至是碰到一個表親。對於港人而言,「碰到一個表親」從來不會是一個遲到、早退、或缺席的合理原因。可是,於南亞社會而言,好好款待當前的親朋戚友才是首選。印度朋友告訴我這叫作「印度時間」(Indian time),意為「請不要準時出現,因大家都會碰到朋友,有緣的話,若干小時後見吧。」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要與南亞朋友建立關係,首要是掌握此「印度時間」。任教三年,我一年比一年嚴謹地要求學員準時出席,因為想他們養成習慣,好融入香港社會。當然,心底裡我只期望他們七成出席,三成準時。有一次拍攝的日子,碰巧是他們的新年,我自以聰明地遲半小時才出現,心想他們必定會碰到很多表親,拍攝無望。誰知他們全都準時出現!因為他們於社區中心先碰到相關的社工,社工便成功率領所有學員等候珊珊來遲的我。自此我亦常到中心去「碰」他們。

共融需要極大的愛心與包容,我常鼓勵學員欣賞港人拼搏的工作態度。同樣,我們都得欣賞南亞的人情味。他們不會安排密密麻麻的時間表,好讓自己能隨緣與朋友相交。而家人,永遠是他們的首選。看多少港人為了工作而放棄家庭?慚愧慚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