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鄰而居的文化參與(一):少數族裔與文化公民

14711688751_456944ba01_o

文、攝影:梁仕池,浸大人文學系哲學碩士,研究種族與情感政治等文化議題,曾任「影像無國界2013/14」的學生助理

香港社會中的少數族裔社群在香港生活多年,過往,在大眾的概念中,這些社群看似與本地文化無關,甚少受到關照與留意,主流的文化意識中,漸漸地給少數族裔一個形貌──看不見/不被看見的鄰居(invisible neighbor)。然而,透過對文化生活不同程度的參與和影響,或許可以讓我們直視本地文化裡頭的「少數」。常見的例子有喬寶寶這位土生土長的印度裔喜劇演員,他在普及文化的幽默表演深得觀眾歡心,增加大眾對南亞裔居民的「本地人」的認同。其實,除娛樂工業的平台,民間近年亦有不少少數族裔的文化參與,而且還在不同的層面使香港作為「多元文化社會」的說法更有說服力、更開放。

隨著社會對少數族裔社群的關注增加,與少數族裔居民對本地生活的投入,不同類型的社會參與更有了能見度,例如本地文化遊、共融的社區、社區電台廣播、義工服務、影像創造、甚至社會運動等。這些故事不時在社交網絡的平台上分享流傳,卻少有主流媒體報導。然而,當中一些對身份認同、多元社區、日常生活有不一樣的體會和推廣,似乎能拉闊我們對於文化身分的想像,以及點出被忽略了的複雜性。換句話說,這些對文化能造成影響的參與,能以實踐文化公民身份(cultural citizenship)的概念來理解,當中,以公民所做的積極參與便是為自己塑造文化成員資格(cultural membership)的過程。歐美文化研究學者Toby Miller曾精闢地指出,不像一般公民身分致力架構在法政上的平等權利,文化公民身份所強調的是,面對文化差異,我們有權去與之溝通和再現 (a right to communication and to the representation of cultural difference)。

因此,希望透過這系列個案研究文章,以一個文化公民身份的實踐框架,去重新檢視其中三類近年出現的少數族裔文化參與,以及這些文化參與如何以他們不一樣的文化經驗來改變我們對香港作為一個多元文化社會的想像。適逢雨傘運動一周年,第一類的觀察便落在少數族裔的社會改革的參與身影,呼應近日在不同的回顧與反思活動中少數族裔政治參與的缺席;接著,會聚焦在葵涌,作為一個南亞裔居民的聚落,葵涌已有超過三十年的歷史,蘊藏著緊密的南亞人情網絡,筆者將會實地探訪「小區濃情-葵涌多元文化社區傳承計劃」,看這個計劃如何透過共融館、導賞團、工作坊和活化工程等參與方式去保留和塑造區內種族共融的文化和經驗;第三,就是ifva的「All about Us影像無國界」錄像計劃,此計劃為少數族裔青年提供影像教學和實踐創意的平台,鼓勵他們利用影像文化向觀眾表達心中的所想所思,而且,更累積了28部學員作品在不同的社區舉行放映活動。最後,透過勾畫這些不同的少數族裔文化參與,這系列的文章同時也化作再現的平台,向大家展示一種正在「發酵」的多元文化。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You may use these HTML tags and attribute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