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鄰而居的文化參與(三):共同生活在葵涌──你的日常,我的日常

文、攝影:梁仕池,浸大人文學系哲學碩士,研究種族與情感政治等文化議題,曾任「影像無國界2013/14」的學生助理

不少本地學者認為,少數族裔在香港生活的其中一大困難,莫過於主流的華裔港人冷漠地對待他們的「異邦」鄰人。這種冷漠,多多少少是出於對他人的文化差異的無知和偏見所致。因此,這次我們要談的文化參與,將會轉移到日常等閒的(ordinary) 社區生活,看看少數族裔的文化元素和生活經驗如何影響一種強調相互作用和持續式參與的社區文化。

01

紮根葵涌的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轄下少數族裔服務單位,從2013年年底推行的「小區濃情-葵涌多元文化社區傳承計劃」(www.kungyungkoon.org)至今也將快滿兩年,透過共融館、導賞團、工作坊、書寫歷史和活化工程等需要少數族裔和華裔居民積極參與的方式,去塑造和傳承一個成長中的種族共融的文化和經驗。

葵涌,一個正在步入夕陽的工業區,同時也是一個南亞裔居民聚居(主要巴基斯坦、其次是尼泊爾和印度)已超過三十年歷史的年青社區。同時,它又可稱為香港的「小巴基斯坦」,區內已發展出較為完善的回教社區設備[i],讓巴裔穆斯林居民選擇在此定居、工作和讀書,因此街頭巷尾不難發現玩耍的巴裔小孩。

02

然而,葵涌區所蘊含的南亞人情味和社區變化,我們甚少能從政府的統計數字得知[ii]。因此,這項社區共融計劃的獨特之處,就是它延伸出文化面向,致力將冷漠的數字──與多數的華人與少數的南亞人──轉化成一道道有感情有回憶的鄰舍關係。有次到訪共融館訪問負責這項計劃的社工Noel,她提及跨文化的參與對促進種族共融的重要性:

「當我們說種族共融時,其實是一種文化的交流,可是這些文化傳承不是出本書就做到的,而我們就希望以共融館作為平台來讓這些共融的文化得以傳承。」

這種傳承,包含了形塑、保留和提倡「共融」的鄰舍關係。因此,整個計劃的許多不同項目,除了讓少數族裔居民能參與其中,更嘗試勾畫葵涌社區與少數族裔有關的歷史、空間、衣食住行甚至回憶等等,試驗達成一種能彼此分享彼此參與的共融文化。

共融生活文化館是一個重要的實體空間,設於屏麗徑休憩處旁,平日都會對公眾開放。館內牆上的展版區,除了展示南亞居民在葵涌的歷史和生活習慣,也會介紹華人與巴人的節慶分別。館方(包括巴裔的副館長)與一班義工經常舉辦不同的工作坊,例如街坊放映會、美食分享會、音樂會等等,有時候,在館外的休憩處會舉辦微型墟市,藉以推廣本土經濟發展及強化本區跨文化特色;平常街坊也可至館內坐坐,試玩不同文化的桌上遊戲。文化館提供一個共融的共享空間務求變成街坊的聚腳地(作者曾另文作介紹[iii])。同時,「屏麗PLUS」的活化工程,綜合了不同街坊的建議,把共融館門前那個不完善的休憩處改建成能讓不同人都覺得舒適的跨文化小庭院。

03

另外,還有南亞裔居民和義工作導賞員的文化團,先有介紹不同宗教與其生活方式的通識講座,然後帶領參加者到訪清真寺、南亞雜貨、蔬果店,穆林斯餐廳、共融館等等形成少數族裔在屏麗徑和屏富徑的日常生活的空間,還有口述區內南亞居民遷入的歷史與葵涌工業區的變遷、與華人鄰居的關係等等(作者曾另文作介紹[iv])。「屏麗記憶」,會以口述歷史的書寫方法更細緻地展現葵涌社區的跨文化的生活印記,這個文化團能讓參加者體驗到南亞居民與華人生活習慣的不同,裡面的故事、味道和感覺或許與主流華人的使用的街市和商場不一樣,但是一個「小巴基斯坦」的社區得以形成,是需要不同的空間才能組織出來(這些充滿南亞特色的社區空間其實都歡迎大家到訪或者購物,不會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拒於門外)。

04

值得反思的是,當政府不斷提倡種族共融的社區理念時,一般社區活動所強調的公開參與(程序上),可能沒有考慮如何鼓勵少數族裔去參與其中。希望透過上述的分享,能讓讀者了解到,文化參與的重要性,不單單是小眾有權去實踐他們不同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透過跨文化的社區計劃,能讓少數族裔的文化差異成為社區文化的一部分,成為社區文化變更的動力。換句話說,種族共融裡的共同生活,應該從改變「朝見口,晚見面」的鄰舍關係開始。

 

附註:

[i]巴基斯坦是一個主要信奉伊斯蘭或稱為回教(Islam)的國家。超過九成以上人口為穆斯林(信奉伊斯蘭教的人),他們的衣著、生活習慣及食物等,與其信仰之宗教密不可分,例如每天需誦讀可蘭經及拜神五次、每年約九月為齋戒月(白天不喝不吃以示體驗苦難),他們平日多奉獻於社區裡的清真寺。同時,簡介會也有介紹南亞裔的服飾、飲食、運動等等。

[ii]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南亞裔少數族裔人士(包括巴基斯坦、尼泊爾及印度人)共6萬多人,當中巴基斯坦人士由2006年到2011年增加了近7000人(增幅逾六成)。而在全港的少數族裔人口中,以油尖旺及元朗區多,而葵青區的巴基斯坦少數族裔人口有2299人,位列全港三大。不過這些數字描繪不了葵涌區裡發生的變化,社工Noel指出,根據中心觀察,區內的少數族裔絶不少於2300。共融館的巴裔副館長阿文補充原因有三:(一)生育率高(二)不斷有巴裔人士搬來本區的私人樓宇居住(三)因語言問題,以致於人口普查時的回應率偏低,但往往於一戶裡已住有五至六人。

[iii] 「共融生活文化館」──共同生活,文化體驗 (http://ethnicityhk.com/2014/07/28/「共融生活文化館」──共同生活,文化體驗/)

[iv] 一個巴基斯坦人的小社區:葵涌少數族裔生活文化團 (http://ethnicityhk.com/2014/06/27/qbobo-an-indian-artis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You may use these HTML tags and attribute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